一、緒論

 

1.發展的意義:包含生長及發展

  (1)生長:生理的改變

  (2)發展:生理、心理的改變,難以測量

 

2.發展的原則(*7):

  (1)發展是連續變化的過程
      (幼兒-->兒童-->青春期-->成年期-->老年期) 

  (2)發展具連續性和階段性

  (3)發展循〝固定模式〞進行:a.首尾率(頭-->腳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b.中心律(中心-->四肢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c.整體到特殊(大肌肉-->小肌肉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d.具體到抽象

  (4)在固定模式下具〝個別差異〞(因遺傳、環境、成熟、學習)

  (5)個發展間具關聯性

  (6)晚期發展以早期發展為基礎

  (7)發展具有〝關鍵期〞---> 教育適切性(適時、地、教學方法)

 

3.人生全程的發展任務

  (1)人生全程發展取向(*9)
     
      a.胎兒期:生理發展

      b.嬰兒期(0~2):動作、語言、依附發展

      c.學步期(1~3):動作、語言、依附發展

      d.幼兒期(3~6):語言、自我、性別概念

      e.兒童期(6~13):認知、道德、社會能力

      f.青年期(13~20):人格、兩性、人際關係

      g.壯年期(20~45):職業、家庭、父母角色、社會責任

      h.中年期(45~65):事業發展、生活調整

      i.老年期(>65):退休生活

  (2)海威斯特---發展任務論,完成後獲得社會認同(*6)

      a.嬰幼兒期(0~5):生理機能的穩定

      b.童年期(6~12):獨立、同儕互動、性別角色扮演

      c.青年期(13~18):器官成熟、建立價值觀與倫理標準

      d.壯年期(18~35):婚姻、事業、社會關係

      e.中年期(35~60):社會責任、適應身體變化

      f.老年期(>60):退休、身體衰退、喪偶
 

 

4.兒童的發展特性:

  (1)連續性、累積性

  (2)整體性(全人發展)

  (3)可塑性

  (4)文化差異性

 

5.影響發展的因素:

  (1)先天論/後天論

      a.先天論:發展=先天遺傳基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盧梭

      b.後天論:發展受後天環境影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洛克:白紙論

  (2)成熟論/學習論

      a.成熟論:只要成熟就會發展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葛塞爾:兒童如植物

      b.學習論:發展為後天學習而來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華生:行為學派

  (3)主動論/被動論

      a.主動論:兒童主動接觸社會,並將之內化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認知學派:兒童主動建構知識

      b.被動論:兒童被動接受社會的影響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行為學派:兒童接受環境塑造

  (4)連續論/階段論
 

      a.連續論:發展是逐漸累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行為學派

      b.階段論:發展包含不同的階段,兒童往高層次前進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佛洛伊德:性心理學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皮亞傑   :認知學派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艾利克森 :心理社會發展階段

 

6.教育應用:

  (1)整體發展觀

      a.除配合兒童發展階段外,還需重視心理需求

      b.學習在〝預備狀態〞(身心發展合適)下進行

*加速預備說:預備狀態可因學習而提早出現
  支持者:布魯納(表徵系統理論)、柯爾伯格(道德發展論)

  (2)適性發展課程(DAP)

      a.重視學習過程,非結果

      b.全人教育

      c.重視兒童個別差異

      d.出生~8歲

      e.文化、年齡、個體之適當性

  (3)全人教育

      a.以人本主義為基礎

      b.教育是全面的、持續的學習

 

7.發展學的研究方法:

  (1)自然觀察法(最基本、最廣泛)

      a.佚事記錄法:特殊情形、偶發事件的客觀觀察

      b.標本敘述法:連續記錄兒童行為/易受觀察者主觀影響

      c.時間取樣法:固定時間內觀察兒童事先選定之行為/易受觀察者主觀影響

      d.事件取樣法:事件本身為觀察對象/EX:攻擊行為

  (2)實驗法:

      a.實驗法:因果的探究/可能無法推論於
真實情境中

     
b.準實驗法:研究生活中的事件對兒童的影響/無隨機分派

  (3)臨床診斷法

      a.臨床診斷法:問題具個別性/結論缺乏普遍性

      b.會談法:當面對談取得資料/資料真實無法確定

      c.個案研究:深入/結論缺乏普遍性

 

8.發展的研究設計:(探討年齡與行為改變的關係)

研究設計 說明 優點 缺點 實例
縱貫法 長時間/同一對象 1.可了解成熟與行為間的相關性
2.可分析文化、環境對行為的影響

1.易受社會變動影響
2.易有練習效果

社會行為是否隨年齡增加而增加
橫斷法 同時間/不同年齡對象 1.方便、省時、成本低
2.可獲的具代表性的樣本
3.可獲得大量資料
1.忽略社會文化對個體的影響
2.無法說明個人發展
3.同群期的影響
5~13歲兒童認知發展差異
連續法
(最廣泛使用)
短期/重複/不同年齡對象 1.排除同群期的影響
2.有效率
  先做橫斷蒐集資料,在做縱向追蹤觀察
跨文化比較法 不同文化之兒童 了解社會文化對發展之影響 易過度推論 不同國家性別概念發展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題目:

1.哪一學派的論點,引導了幼兒教育的「學習準備度」概念?成熟學派

2.哪一種觀察法無法確立「行為與行為之間」的關係?時間觀察法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nykillua12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